【概要描述】 疫情暴發以來,寬大的一次性使用隔離衣取代白大褂成了醫護人員的身份標識。長時間工作之后,裹在防護服里的他們疲憊不堪、大汗淋漓。有一線護士曾對媒體表示,進入隔離區之前穿戴防護設備的過程有9個步驟,整個流程近30分鐘,層層防護密不透氣,脫卸更是繁瑣。由于此時防護設備上很有可能已附著新冠病毒,有感染科的護士將脫防護服比作“過四道門”“洗十幾次手”,才能回到清潔區。
疫情暴發以來,寬大的一次性使用隔離衣取代白大褂成了醫護人員的身份標識。長時間工作之后,裹在防護服里的他們疲憊不堪、大汗淋漓。有一線護士曾對媒體表示,進入隔離區之前穿戴防護設備的過程有9個步驟,整個流程近30分鐘,層層防護密不透氣,脫卸更是繁瑣。由于此時防護設備上很有可能已附著新冠病毒,有感染科的護士將脫防護服比作“過四道門”“洗十幾次手”,才能回到清潔區。
一次性使用隔離衣 嚴格的穿脫步驟保障防護服的有效性,但不夠合身的尺寸給一線的醫護人員帶來了諸多不便。對很多女性醫護人員而言,防護服往往過于肥大,有的襠部甚至垂到膝蓋,穿起來邋遢,阻礙行動。一次性使用隔離衣沒有收腰的設計,武漢肺科醫院門診的支助中心護士為了行動方便,常用繩子當腰帶。一次性使用隔離衣的每一處縫隙都需要貼上密封膠帶,隔絕與外界的接觸。尺碼過大增加了人體與防護服間的空隙,許多女性醫護人員在穿戴時,要使用更多膠帶來防護服的密封性。長時間工作之后,手腕被膠條勒出痕跡,透氣性不好還會悶出疹子。
一次性使用隔離衣的設計與普通服裝不同,為了讓一個尺碼適應更多人群,會設計得更為寬松。但寬松無法解決身材差異導致的問題。防護服的設計以男性身材為標準,女性在工作中只能穿小號?!芭孕貒?、腰圍、腿長以及臂長的比例和男性是很不一樣的,簡單按男性身材比例縮小做出來的防護服肯定不合身?!壁w朝義指出。實踐中,一線的醫護人員中女性占比60%,護士中女性占比超過90%,她們是疫情中防護服的主要使用人群。
除了設計上的不合身,一次性使用隔離衣面料的舒適性也有欠缺。一次性醫用防護服的設計考慮的是短期使用,穿著時間不會超過兩小時,防護性是性能評價的頭號標準,舒適性沒有兼顧。但在疫情期間,防護服緊缺,醫護人員往往需要穿上防護服連續工作6個小時以上,舒適度變得非常重要。
人體表面每天要揮發大量水分,大部分以汗液的形式排出。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排汗性大多很好,舒適透氣。醫用防護服為了增強防護力,面料通常經過層壓或覆膜處理,厚重且透氣、透濕性差。
既然如此,為什么不選用可重復使用的防護服呢?這是因為其在技術上不夠成熟,每次使用后都需要進行洗滌和消毒,高溫滅菌消殺后,面料穩定性難以確定。一次性使用的醫用防護服制作工藝簡單,成本較低,用后即棄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和多次使用帶來的防護力下降。所以在全世界范圍內,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都是廣泛使用的。
除了自身的技術缺陷,我國目前只有針對一次性醫用防護服的技術標準,重復使用型的防護服缺少標準,無法對質量進行把控和評估。所以盡管市場上已有公司能夠生產出可多次、重復使用的防護服材料,距離規?;a還很遠。
找到新的防護材料,或許就能找到醫用防護服防護性與舒適性的平衡。東華大學研究院研究員王華平提出,運動員穿的衣服透水性較高,如果將同樣的材料、結構應用到防護服上,舒適性將得到大幅提高。
隨著紡織基柔性傳感器技術的發展,醫用防護服的智能化也成為可能。傳感器植入紡織材料中,能夠監測呼吸、脈搏、心率、體溫等人體生理指標。監測到的人體數據上傳,可以實時掌握醫護人員的身體情況,從而有效避免醫護人員因過度勞累損害健康甚至導致猝死的風險。
不過新技術的成本很高,目前很難真正服務于日常生活。穿著感受暴露出防護服設計的其他缺陷。醫用防護服沒有口袋,在工作中,醫護人員無法隨身攜帶常用的筆、手電筒、膠帶、手機等工具,需要多次往返護士臺,增加工作量。不少醫療機構和援助武漢醫療隊的成員為了解決收納問題,自己動手制作了挎包和腰包。